大棚温度高了会"提醒",土壤湿度低了会"通知",果蔬生产中缺养分会"说话",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中国农业生产面貌。位于江西鹰潭市余江区的邓家埠水稻原种场农业科学研究所,有一个占地超过10亩的物联网果蔬种植基地。大棚里安装了传感器,可以实时将各项环境数据传输到后台。农技人员可以通过手机调阅数据,还能远程施肥、浇水和调控大棚温度。
基地种植了西红柿、辣椒、火龙果和甜瓜。该研究所技术员彭嗣亮拿出手机,打开江西省农业物联网App,向记者演示了施肥、浇水的工作流程。如今,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睡前最后一件事,就是浏览大棚果蔬的各项数据。
借助物联网技术,大棚温度和湿度可精准掌控,土壤养分可精准测量。彭嗣亮说,据此可以为果蔬创造适宜生长的环境,真正做到缺什么养分补什么肥料,在提高果蔬品质的同时节省化肥。
彭嗣亮介绍,通过精准控制的火龙果每亩产量提高3%,甜度增加1度,口感非常好。另外,自动施肥浇水每亩火龙果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近1000元。
邓家埠水稻原种场农业科学研究所两年前就开始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如今这些成果早就从研究所的种植基地走向大田种植。
10个大棚、50亩土地、75个传感器,在位于江西省高安市的巴夫洛田园综合体,所有育秧棚均运用物联网智慧农业产业化应用服务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对秧苗的生产环境进行监测。种植人员只要通过手机联网监测,就能知道蔬菜秧苗是否缺水、缺肥,直接点击操作,棚内的水肥一体机就能自动进行浇水、输送肥料。
在长江边的江西瑞昌市赛湖粮油高产高效示范基地,一套稻田虫情预警系统让记者大开眼界。通过物联网技术,植保人员的手机可以接入这套虫情预警系统。
每天晚上智能虫情测报灯会自动亮灯引诱,并自动对害虫进行拍照、分类、计数,每半小时向后台传输一张图片。瑞昌市农业局植保站站长范劲松说,打开手机就能实时查看,还可以通过信息共享,请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制定防治方案。
此前,这项工作需要植保人员到实地收集病虫,人工进行分类和统计,不管刮风下雨都得到现场。植保人员辛苦不说,还难以精准统计。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让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江西丰城市秀市镇雷坊村的雷应国水稻种植规模达到1.8万亩,是全国种粮售粮大户。他种植的富硒大米包装上有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大米产地的气候状况、环境条件、土壤品质等信息一目了然。
因为记录水稻播种、成长、抽穗、成熟、收割的每个环节,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雷应国种植的生态富硒大米身价看涨。这种富硒米卖到了18.8元一斤。雷应国说,尽管比当地普通稻米高出5倍,市场上仍供不应求。
记者从江西省农业农村厅获悉,目前有160多个农业企业或基地接入江西省农业物联网平台。物联网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大棚、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电子商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
随着信息进村入户水平的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将不断推开。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总经济师罗青平说,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将来农业生产领域的很多环节都能通过手机操控。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上一篇:大数据如何让信息“跑赢”群众的腿
下一篇:水利部:我国水文站已经实现全覆盖